溫家寶在詩的前言裏寫到:“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,他們才有希望;一個民族 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,那是沒有未來的。”這是他今年5月14日,在同濟大學對師生進行即席演講時,引用的黑格爾的一句名言。同濟大學有吸納優秀外國文化、 特別是德國文化的傳統,溫總理在同濟大學的講演,讓人不禁想起另一個常常在深夜仰望星空的德意志民族的哲人——康得。
康得說過:“有兩種東西,我們對它們的思考愈是深沉和持久,它們所喚起的那種愈來愈大的驚奇和敬畏就會充溢我們的心靈,這就是繁星密布的蒼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。”康得的沉思和仰望,成為促進近代西方思想啟蒙、科學發展的重要的原動力。
在人類進步發展的漫漫長河中,那些創造過輝煌燦爛歷史篇章的偉大文明,都深深地貫穿著、蘊涵著、浸透著這種仰望星空的氣質,和內心自省的稟賦。中國的文明也是這樣。
兩千多年前的《詩經》裏咏嘆著:“彼黍離離,彼稷之苗。行邁靡靡,中心搖搖。知我者謂我心憂,不知我者謂我何求。悠悠蒼天,此何人哉!”而後的屈原吟誦出:“路漫漫其修遠,吾將上下而求索”。
詩言志!溫家寶告訴青年學生:“經常地仰望天空,學會做人,學會思考,學會知識和 技能,做一個關心世界和國家命運的人。”天下胸襟、民本情懷、人文風骨、天人理念,這些都是中國文明和中國政治遺產中的精華。它們是中國核心價值觀的重要 內容。所以孔子要說: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。中國古代的哲人把它表述為:“為天地立心、為生民立命、為往聖繼絕學、為萬世開太平”的信念和理想。
遙望歷史,當國家富強鼎盛、文化豪邁恢宏的時候,這種信念和價值取向,往往被發揮得淋漓盡致,它惠及蒼生,澤被四方;在國力衰頹式微、民族危亡多難的關頭,這種信念和價值取向,又仿佛堅果的外殼那樣,它牢牢護衛、守望著中國文明的自信與尊嚴。
溫家寶對學生們說的,做一個關心世界和國家命運的人。這句話所針對的想必不僅僅是 個體的人,而是這個國家的整體。“國與天下,必有與立”,用中國傳統的理念和眼光來看,國家興旺、社會進步、經濟繁榮、文化昌盛、個人成功的那些不朽的標 誌是:立業、立德、立功、立言、立節......
作為國家和民族心靈的中國的文明,在近代,一度在迷失中蟄伏、低沉著。而顢頇 懵懂的實用主義哲學、犬儒主義、厚黑學且流行于社會。近代以來,眾多的先行者和思想先驅,努力喚醒、重構中國人心靈自省的意識,和俯仰蒼穹、放眼世界的能 力與氣度。李大釗說:“我很盼望我們新青年打起精神,于政治、社會、文學、思想種種方面開闢一條新路徑。”魯迅希望有一種藥,“可以醫治思想上的病。”這 種努力,今天還在延續。
在今天看來,人均GDP過一千美元或兩千美元,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 發展,人人享有基本醫療保健,公民的最低生活保障,國家安全和社會安寧,解決貧困問題......,這是事業;糧食和肉蛋奶的產量,生產汽車的數量,電 腦、電話、手機的普及率,紡織品、玩具、鞋的出口量......,這是產業;還有企業,進入世界500強的公司,上了胡潤排行榜的富豪......。從立 業、立功的角度看,新中國成立至今,特別從改革開放近三十年來,功業赫赫,舉世公認。
那麼立德、立言、立節,又從何說起;中國人引以為自豪的天下胸襟、民本情懷、 人文風骨、天人理念,又從何做起。國家的形象、社會的力量、個人的聲望,當然離不開強大的經濟和物質基礎。但是道德的力量,輿論的氛圍,卻是一種更有效的 感召力、凝聚力、親和力。當世界在分享中國的經濟翻番、財富激增、股市暴漲的同時,世界也在考問、在觀望中國,未來展現在他們面前的中國,無論是作為一個 整體,還是她的個體的成員,將具備怎樣的國家氣度和文明風範。
曾經讀過青年胡適發表在《新青年》一篇題目叫做“不朽”的短文。我認同他提出 的一個觀點,那就是“社會的不朽論!” 他說:“現在的‘小我’,對於那永遠不朽的‘大我’的無窮過去,須負重大的責任;對於那永遠不朽的‘大我’的無窮未來,也須負重大的責任。...應該如何 努力利用現在的‘小我’,方才可以不辜負了那‘大我’的無窮過去,方才可以不貽害‘大我’的無窮未來。”
青年林肯立志投身政治服務公共事業時,對支援他的選民說:“我要說我最大的抱負就是真正受到我的同胞們的尊敬,辦法就是使我自己值得他們尊敬。我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這個抱負還有待分曉。”古今中外,睿智者的胸懷,是何其的相似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